在中国近代文学的长河中,周树人和周作人这两兄弟堪称文坛传奇。周树人永利配资,作为鲁迅,几乎是现代中国文学的代名词,影响了无数后来人。而周作人,则是一个鲜明对比的角色,在文学上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,同时他的晚年也充满了争议与非议。
新文化运动期间,周氏兄弟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,两人都是当时文坛的核心人物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段亲密的兄弟情谊却因种种原因走到了尽头,最终形同陌路。鲁迅成为了中国文学的永恒象征,而周作人却背离了这一轨迹,成为了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,甚至与日本合作,成了伪职汉奸。
尽管周作人的个人行为引来了不少的争议,但不可否认的是,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。即便他的一些选择饱受诟病,他的散文、小品依旧被认为是文学的珍品,甚至他在民俗学、童话和神话领域的研究,也远超鲁迅。尤其在五四运动之后,周作人的文学主张和思想与鲁迅等人并肩而立,成为了革命文学的领军人物。
展开剩余75%周作人不仅仅是一个作家,很多人认为他更像是一个思想家。在陈独秀创建《新青年》后,周作人作为翻译家频繁出现在这本刊物中,他主张翻译外文作品时要保留原作的风格和语言特色,提出“逐字逐句”的翻译方式。这种方式虽然在当时鲜有人效仿永利配资,但却为中国的翻译学界开创了新局面,也解决了中国语言词汇的匮乏问题。
然而,周作人对外来文化的崇拜也为他后来的转变埋下了伏笔。尤其是他对日本文化的推崇,逐渐让他走向了一个极端,这为他后来的汉奸身份铺路。周作人与鲁迅的关系,曾是文学界的佳话,但两人最终的裂痕,却并非单纯的思想分歧。事实上,周作人与鲁迅的矛盾,背后有着一位女人的影子——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。
1919年,周家全家从绍兴搬到了北平,周作人带着妻子羽太信子和四个孩子一同前来。兄弟二人用多年的积蓄和卖掉老宅的资金,在北平购买了一处四合院。这座价值4000银元的四合院当时几乎消耗了他们七个月的收入,足见其豪华程度。蔡元培曾访问过此宅,称其为“足够豪华”。装修时,鲁迅考虑到羽太信子是日本人,特地自掏腰包,给几个房间进行了日本风格的设计。兄弟二人也曾立下誓言,收入永不分离。
然而,这种共同生活的理想很快被打破。羽太信子的高消费习惯让鲁迅的收入难以支撑,且她并不希望鲁迅和周作人住在同一屋檐下。周作人对妻子言听计从,最终周建人最早被赶走,鲁迅也被明确禁止进入院子。对此,周作人并未有所反抗,而是选择了沉默。他害怕妻子,甚至曾因为一场争吵后,看到妻子装作死样,他也只得无奈接受。
随着家庭矛盾的升级,鲁迅最终搬出了这个家,还带走了母亲。两兄弟的关系因此破裂,周母曾讽刺道:“八道湾现在只有一个中国人了。”这句无情的话,标志着两人关系的彻底决裂。
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,梁实秋等人曾劝说周作人南下避难,但他拒绝了。他认为战争不会爆发,且他还要照顾年迈的母亲。然而,不久后,周作人竟然成为了汉奸,积极参与日本人主办的座谈会,甚至担任了伪职北大图书馆馆长,后来成为了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,主导了“奴化教育”的推行。
战后,周作人被国民政府逮捕并判刑十年。然而,1949年随着时局变化,胡适出面为他保释。胡适劝他前往台湾或香港,但周作人却称自己已不像往昔那般,不再愿意流亡海外。新中国成立后,周作人依靠写作维生,他曾写过一些“鲁迅在东京”的文章,这些文章反而成为他最赚钱的作品。
兄弟二人的关系一旦破裂,周作人再也没有提起鲁迅。然而,命运的讽刺是,在他晚年,正是鲁迅的作品让他勉强维持生计。尽管他获得了不少稿费,但因为羽太信子不擅理财,周作人常常陷入财务困境。最终,周作人死于贫困,且无人送终。他的命运,不禁让人感叹:曾经的文坛英才,最终却沦为悲剧的象征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